寿宁宫里,大明的坤兴公主朱媺(mei三声)娖(chuo四声)坐在床头,拿起针线细细缝补自己的衣服。
她长得极美,虽小小年纪还没长开,但一张小脸秀雅脱俗,自有一股轻灵之气。
想起这些日子父皇越来越忙碌,母后也整日愁眉,她不禁轻轻的叹了口气。
她今年十三岁,要过几个月才十四,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,事实上她的性格本来也是很开朗的。
但现在国事不平,她生在帝王家,看父皇母后整日里为大明操心,渐渐地也有些忧郁起来。
床上一边放着的是她喜爱的红衫,这还是自己去年生辰时父皇所送。
她极喜欢红色,最爱的便是穿着一袭红衫,长发披于背心,用一根红色的丝带轻轻挽住,要多美就有多美。
但即便她名义上是大明公主,但却实在没有太多衣服可换。
一来大明现在本就不富裕,民间百姓饿殍遍野,她又怎敢开口和父皇说自己贪图享乐,想换身衣裳呢?虽说,她真的想要一件新衣裳……
二来,她母后周皇后是从民间贫穷人家选秀进宫的,虽然后来贵为皇后,却也没有铺张浪费,凡是能自己做的从不让下人来,比如做饭,缝衣。
朱媺娖从小受母后教育,也没有养成皇宫贵胄的恶习,能自己做的从来都是自己做,所以偌大的寿宁宫,经常都是空落落的只她一个人。
唯独一个侍女小烟,名义上是她的侍女,但母后那边也缺人,所以小烟便经常两头跑。
除了那袭红衫,里边的便是粗纱素衣了。外边的红衫是平日里维护皇家脸面所穿,其实在里边的内衬,她已经穿了好些年了。
那内衬上边大大小小的有五六个补丁,有几个补丁已经有些松动,她便拿起针线开始缝补。
是的,大明最后一任王朝崇祯王朝,可以说是大明以此朝亡国,但从皇帝到后宫,没有一个享受过,都是尽其所能的勤俭持家,用尽全力挽救垂危的天下,可惜命不好,赶上最后的小冰河期,全国大旱,民不聊生,流民军四起,外部又有建虏叩关,内外交困。
大明的灭亡,可以说崇祯不懂知人用人,不懂治理国家,但却不能说他铺张浪费,穷极奢华。
一边缝补,朱媺娖想着最近从母后那里听到的国事,轻轻的又叹了口气。
就在这时,她突然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一个男声:“咦?这就是视角切换?变成第一视角了?”
“谁?!”她猛地站起来,紧张的左右询看,这里可是寿宁宫,紫禁城后宫!怎么可能出现男声?那浑厚的声音,显然不是附近的太监。
“啥情况?能互动?”
“我说话你能听见?”
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,朱媺娖大急“小烟!小烟!快过来”。
喊完才想起来,她唯一的侍女小烟,刚才打发去她母后那里了。
偏偏在这时候,寿宁宫传来了男子声音,朱媺娖顿时又是着急又是惊慌。
“你是谁?你在哪?你要做什么!?”壮着胆子,朱媺娖看向房梁,这里有可能会是那男子的藏身之处。
那男声没有回答她的问题,却听他嘟囔着“啥情况”“没找到对话框啊”“也没选项啊”“人物也不能移动,到底能不能控制?”
画框?朱媺娖捕捉到一个熟悉的词汇。
她平日里倒也会些丹青之作,只是,这男子难道是要来寿宁宫里作画?
好大的胆子,不要命了么?!
“你,你可知此是何处,你是如何进来的?”
她说话给自己壮些胆子,身体也慢慢往门处挪,一有机会就要逃出去,然后喊来太监抓这贼人。
“这里?这不是寿宁宫吗”那男声又传了过来,朱媺娖仔细去听,却依然没找到声音是从何处传来,只觉得就在耳边。
耳边?
仿佛一股凉气灌顶而入,瞬间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。
“鬼啊!!”她猛地一拉房门,飞快的跑了出去。边跑边喊“有刺客!!抓刺客啊!”
“刺客?哪有刺客?”她耳边的声音略带迷惑。
天啊!就在耳边!他跟过来了!
朱媺娖边跑边扭头,前后左右,上下都看了,没有人啊!!
“啊啊啊”她一边跑一边捂着耳朵闭上眼:“救命啊!抓刺客啊!!”
说到底她今年也才十三岁,哪受过这种惊吓,平日里那娴静淡雅顿时消失的干干净净,一个迈开腿撒欢奔跑的小女孩跃然于纸上。
寿宁宫虽说是偏僻,但毕竟是在紫禁城里,不一会便有一群嬷嬷宫女围了过来,有胆大的太监还拿着棍子往她这里跑。
“坤兴公主!公主在那边。”
“哪有刺客?”
“快快快!”
朱媺娖赶紧跑到嬷嬷那里,紧张的抓着嬷嬷的衣角,尖叫道:“就在这里,刚才还和我说话!”
“这里?”拿棍子的太监姓王叫王承恩,是宫里的秉笔太监。今天是来周皇后这里,碰巧便看见坤兴公主大喊抓刺客。
想着能抓到刺客为自己在皇上面前露一露脸,因此急切的就冲了过来。
但是,刺客呢?他左看右看,只看到坤兴公主在那哆嗦着发抖,完全没有刺客的影子。
朱媺娖抬起头,看看自己身边的一群人,壮着胆子道:“他,他刚才还在这里的,还跟我说话……”
话音未落,只听她耳边又传来了那个男声:“喂喂,别乱说啊,刚才我拖着屏幕看了一圈,这儿压根就没有刺客”
“要不你告诉我刺客长啥样,我帮你瞅一眼去?”
朱媺娖的眼睛猛地睁大,她看看身边一圈人,没有,没有男的啊!太监声音也不是这样啊!
她哆嗦着道:“你,你到底在哪?”
“我在哪?唔,既然和你共享视角,应该是在你身体里吧,毕竟你是宿主”。
身体里?
鬼……
“鬼啊!!”
朱媺娖眼皮一翻,仰面就倒。
小说《我的游戏通大明》第2章试读结束。